当前位置:摩登潮>情感>爱情>边缘情感>

女生喜欢女生怎么办 客观看待女同性恋

摩登潮 人气:1.23W

性学家发表了他们对同x.y望与行为表现的研究,标明了女同性恋者在西方文化中是属一独立实体。因此,意识到自身新医学身份的女性逐渐在欧洲与北美洲形成秘密次文化…

女生喜欢女生怎么办 客观看待女同性恋

女同性恋,又称女同、拉拉、蕾丝边、Lesbian、LES。女同性恋是指女性对同性产生持久性的爱恋。[1] 
尽管自古以来女同性恋曾被记载于多处文化中,但是直至今日才出现“蕾丝边”、“拉拉”等字词,用以形容女同性恋者。十九世纪晚期,性学家发表了他们对同x.y望与行为表现的研究,标明了女同性恋者在西方文化中是属一独立实体。因此,意识到自身新医学身份的女性逐渐在欧洲与北美洲形成秘密次文化。
黑色三角形代表着女同性恋的身份标识,它来源于纳粹德国,当时使用它在集中营中区分被认为是“反社会”的女性(例如对纳粹家庭价值观构成威胁的人)。如果有女人反对生育或反对传统家庭价值观,则会被冠上黑色倒三角形。现在黑色三角形是作为女同性恋自豪的标志。
起源
发展
在1890年,医学辞典开始使用该词语,以“蕾丝边之爱”等字词形容女性间的x.a。据1870年文件记载,“蕾丝边”亦被用来描述女性间的情感关系。约至二十世纪时,开始出现了“萨福主义”等可互通的词语。
女同性恋文化日益蓬勃,因而促使亨利·哈维洛克·艾利斯等性学家以医学问题的方式着手于分类女同性恋关系。
沿革
在西方同性恋平权运动的60年代,同性恋不分男女,都叫做”gay movement”。换句话说,男同性恋固然叫做”gay”,女同性恋也同样称为” gay”。
然而,由于同性恋运动中普遍存在的“男同性恋沙文主义”倾向,使得女同性恋者们越来越感到不满。“比利提斯的女儿”(美国早期重要的女同性恋组织)的创始人之戴尔·马丁,在1970年撰文声明与同性恋运动分道扬,继而拥抱与女权主义理论和运动的结盟。马丁指责当时的同性恋平权运动由男性及男性的“兄弟情谊”为主导,十五年来都在忽视和排斥女性的诉求,而她们在同性恋运动社群中找不到“接受、平等、爱与友谊”。她的声明代表了一群在同性恋运动中发现自己被忽视和噤声失望的女同性恋者,她们在女权主义中找到了同盟,因为女权主义恰恰强调女性在整个社会环境中的被忽视和噤声的地位;在女权主义阵营里,不同性取向的女性可以共同反对对于女性的压迫,寻求女性的独立自主与政治声音。
朱莉娅·佩内洛普写于1974年的文章——《女同性恋分离主义》说:“退出男同性恋组织是建立女同性恋身份的第一步,同时也是迈向建立女同性恋社群的一步。”女同性恋全面撤出(男)同性恋运动,建立了自己的独立身份。
在戴尔·马丁和菲利斯.莱昂的领导下的早期著名女同性恋组织——“比利蒂斯的女儿”,名字来源于由古希腊著名女同性恋诗人萨福一首诗改写的抒情诗。
于是从70年代开始,受到由女同性恋者为核心推动的第二波女性主义影响,Lesbian一词开始被广泛使用——Lesbian本意即为古希腊著名女同性恋诗人萨福居住的古希腊一个小岛的名称Lesbos。19世纪末,医学界开始使用lesbian来指称与萨福有同样性取向的女性。
之后,女同性恋联合女权活动家和同样在同志平权运动中被忽视的双性恋和跨性别者来与占据同志平权运动主流,霸占地位,好处风光全占尽的男同性恋者们分庭抗礼。不过,随着同性恋平权的发展,近现代的部分西方男同性恋者们渐渐抛弃了”男同性恋沙文主义“的思想,因为身心体会到了只有男同性恋群体的同志平权运动寸步难行,所以再次与女同性恋群体握手言和,共同发展同志平权运动。
最终,在1980年出现了LGBT的称呼,是为les(女同性恋)、gay(男同性恋)、bisexual(双性恋)、transgender(跨性别者)的利益结合体。因此,在同性恋群体中,一定要注意词句的用法问题。在同运组织里,一定注意要用LGBT,不然会被认为有同性恋分离主义倾向。在女同性恋组织里,注意不要用Gay Woman,不然会被认为有男同性恋沙文主义倾向。在日常生活中,homosexual一词不常用,因其是从精神病学而来,所以遭到了污名化,通常只有在涉及医学的文章中才会出现。

性学家发表了他们对同x.y望与行为表现的研究,标明了女同性恋者在西方文化中是属一独立实体。因此,意识到自身新医学身份的女性逐渐在欧洲与北美洲形成秘密次文化…

女生喜欢女生怎么办 客观看待女同性恋 第2张

历史
中国古代
女同性恋在中国古代是相当普遍的,并被当时的人们所容忍。只要不发生过头的行为,人们认为女子同性恋关系是闺阁中必然存在的习俗,甚至当它导致为了爱情的自我牺牲或献身行为时,还受到人们的赞扬。明代著名才子李渔曾就此题材创作过一部名叫《怜香伴》的戏剧,讲述了佳人爱慕佳人的爱情故事,曹语花美貌与体香异于常人,而崔笺云诗才与谋略并重,二人以诗会友渐生情愫,种下情根,誓作来世夫妻。
清代的女同性恋情形可谓至为激烈,《粤游小志》记载:“广州女子多以拜盟结姊妹,名金兰会,女出嫁后,归家恒不返夫家,若促之过甚,则众姊妹相约自尽。尽十余年风气又复一变,则竟以姊妹花为连理枝矣,且二女同居,必有一女俨若藁砧(丈夫)者。”金兰会的姊妹又称自梳女,凡经“梳起”的女子,一切婚约均属无效,男家不得强娶。她们互相结盟,滴血为约,永不外嫁;她们结拜为姐妹,亲如夫妇,祸福与共,终生不渝。
另梁绍壬所著的《两般秋雨盦随笔》卷四《金兰会》中也有对金兰会的记载:广东顺德村落女子,多以拜盟结姐妹,名金兰,女出嫁后归宁,恒不返夫家,至有未成夫妇礼,必俟同盟姊妹嫁毕,然后各返夫家,若促之过甚,则众姐妹相约自尽,此等弊习,虽贤有司弗禁也。李铁桥廉使令顺德时,素如此风,凡女子不返夫家者,以朱涂父兄,且鸣金号众,亲押女归以辱之,有自尽者,悉置不理,风稍戢矣。
在光绪年间的《永明县志》中也有女同性恋的记载:“桃州......其母亦为女计消遣,访他家之女年貌相若者,使其女结为内交。桃州谓之行客。相处以切磋针凿其间,即无他虑,而有用之年华已消磨于不觉。”讲的是桃州许多母亲想方设法的替女儿消遣时光,所以探访其他人家,寻找与女儿年纪相貌相当的女子,使其女和自家女儿结为内交,桃州把这些女子称为“行客”。最初“行客”之兴起,乃由家族主导,为了防止女儿在外胡来,因此安排女性结对,使之安稳闺中消磨岁月,然而这常常会导致两女产生爱情,许多行客在密友出嫁的时候会进行阻止,甚至闯进婚礼,持刃刺伤密友的丈夫。
古代的道德观念中男子把女子“失贞”、“失节”的淫行当做大罪,礼教竭力鼓吹妻妾之间和睦相处,让家庭中妻与妾、妾与妾和睦如姐妹,她们往往因之而发生了近似于同性恋的感情,不过这种关系比之于t.q通奸显得温和而隐秘,只要不对宗族构成威胁,男子不唯默许甚至鼓励。然而当女子之间有真正的爱情产生,转变成了纯粹的女同性恋之时,便会激发巨变,两个女子相爱较之异性恋更为激烈,往往因嫉妒而其纷争,这种事情常常发生,甚至到了性命相搏的地步,以至于儒家知识分子大为震恐,动用政权和族权的力量来加以惩罚。
西方
在古希腊,女同性恋的风气很盛行,有些女同性恋者参加打仗和狩猎活动,同另一个女人结婚,两人像夫妻一样相处。
著名的女诗人萨福在莱斯波斯岛上建立了一个女子学校,她的诗名极盛,被柏拉图誉为“第十缪斯”。她虽有丈夫和女儿,但是没过多久,她就选择了离开丈夫和家庭,萨福的婚姻是不幸的,身为才女的她无法忍受婚姻中没有交流、没有灵魂的结合。
二十多岁的萨福在莱斯波斯岛上创办了一个女子学校,教授诗歌、音乐、仪态,甚至美容服饰。贵族们把自己的女儿送往该校,萨福喜欢这些年轻美丽的女孩,不仅教授她们诗歌与音乐,闲暇之余热情教授她们恋爱艺术,心中的诗情在朝夕相处中转化为深深的爱恋,她一个接一个地和女学生们相爱,古希腊盛行师生间的同性恋情,师者授业解惑,学生以情相报,所以这些带有强烈同性恋情感的诗歌在当时不但没有遭禁,而且还广为传颂,甚至连莱斯波斯岛上用的货币都以萨福的头像为图案。但最后萨福因遭到一位女恋人的拒绝,而跳海自杀,英年早逝。另外,据说女同性恋的风气在罗马时代比古希腊时更为盛行。

性学家发表了他们对同x.y望与行为表现的研究,标明了女同性恋者在西方文化中是属一独立实体。因此,意识到自身新医学身份的女性逐渐在欧洲与北美洲形成秘密次文化…

女生喜欢女生怎么办 客观看待女同性恋 第3张

先驱人物
世界同性恋权利运动及同性恋解放史上,女同性恋在同性恋去病化,去罪化进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芭芭拉·吉丁斯
芭芭拉·吉丁斯(Barbara Gittings,1932-2007)是美国同志运动的先驱,在同运历史上功勋卓著。除了促使美国精神病学会不再将同性恋视为精神失常以外,她还组建了美国第一个女同志组织“比利蒂斯女儿”(Daughters of Bilitis)的纽约分部,并且主编它的会刊《阶梯》(The Ladder),她成功说服美国图书馆协会让性少数相关文献进入公立图书馆,令大众看到准确的描述,听到公正的声音。
1950年,上大学一年级的芭芭拉·吉丁斯被心理医生诊断为同性恋,并提出要对她进行治疗。 吉丁斯没有接受治疗,相反,她开始了艰苦的理论搜集、研究工作。1972年,吉丁斯受邀出席了一个名为“对话:精神病学,同志的朋友还是敌人”的研讨会。图左为芭芭拉·吉丁斯;图中为一名异性恋心理医生;图右为一名用面具和变声话筒掩护身份的同性恋心理医生。
1973年,美国精神病学会理事会将“同性恋”从精神错乱的名单上除去,当费城的报纸就此采访吉丁斯时,她挖苦地表示,自己当天看到了报上“一个精彩的头条”——“两千万同性恋者得到了及时治愈”。
戴尔·马丁和菲利斯·莱昂
在美国社会最为保守的历史时期,戴尔·马丁(Del Martin)和菲利斯·莱昂(Phyllis Lyon)这两位勇气可嘉的女性成为了恋人。她们是同性恋解放运动的奠基人,她们发展和扩大了女同性恋的定义。
在她们早期的作品《女同性恋/女人》中,莱昂和马丁对仅仅以“性”来定义女同性恋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她们将“女同性恋”定义为“x.y、心理、情感和社交兴趣都投向同性的女性,即使这种兴趣没有公开表达出来。”这个概念不仅使得那些从未与女人有过性关系的女性也可以将自己归为同性恋,而且使女性认同成为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女同志运动的基础。马丁和莱昂还因保持了超过五十年的忠实关系而成为女同伴侣的典范。